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作者简介
王小甫,男,1952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其研究领域集中在隋唐五代史与中国少数民族史。其主要著作包括《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唐朝对突厥的战争》、《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等。王小甫先生不仅著述丰富,且主编了多部论文集,如《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等。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揭示了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现象可能发生在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之后。这一见解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研究这一地区历史的学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启发。
在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时期,阿拉伯帝国向东方拓展势力范围是其必然的诉求,在中亚他们与唐帝国迎头相撞。而吐蕃在这一时期与白衣大食的政治性交集并不多,因为中亚和新疆还在唐帝国的控制之下。但到了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时期,吐蕃则成为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主要对手。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 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
中央一千零一夜作者简介
刘光敏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曾在全国妇联工作,负责与阿拉伯国家妇女界的联系。她曾到瑞士及加拿大进行短期进修,并在多个阿拉伯国家或长或短地工作与访问,专注于阿拉伯妇女问题的研究。她为报刊杂志撰写过相关文章,并参与部分阿拉伯文学的译著工作。刘光敏曾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乡进行考察。
他的学术论文包括《第一千零二夜》和《阿拉伯正销现代文学史》等,翻译作品则有《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古代诗选》和《纪伯伦散文诗选》等。2005年,他荣获埃及高教部表彰奖。2006年,《阿拉伯现代文学史》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一千零一夜》并非出自某一位特定作家之手,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共同创作、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以下是关于其“作者”的详细介绍:集体创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包含了243个精彩故事。
《一千零一夜》没有单一的作者,它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以下是关于《一千零一夜》的简要介绍:故事背景: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女子,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留美生与中国社会学作者简介
陈新华,祖籍上海,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其现任教于深圳市委党校,专注于中国近代文化史、城市史及城市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学术著作方面,陈新华曾经撰写并出版了《百年家族林徽困》,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家族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陈达是中国社会学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基本信息:别号通夫,浙江余杭人。求学经历:1912年至1916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16年至1923年,在美国留学,并于192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职业生涯:回国后长期执教于清华学校,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后,负责创办社会学系并作教授兼系主任。
吴景超,这位190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的杰出中国社会学家,以其深厚的研究领域和卓越的学术贡献闻名。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起步始于1915年,考入北京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开启了他的留学之旅。1923年,吴景超赴美国深造,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求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双重荣誉。
王介南是做什么的?
1、王介南是一位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缅甸语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教育背景:1966年,王介南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以缅甸语专业毕业。职业经历:自1970年起,他便投身教育事业,至今在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教。
端方与清末新政作者简介
张海林,1957年12月出生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海外教育学院,现为该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他具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著作方面,张海林主要著作包括《王韬评传》、《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在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
出版社为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名为《端方与清末新政》。该书在2007年1月1日首次发行,以精装形式呈现,总页数为576页。正文采用简体中文编写。图书的ISBN编码为9787305049743,条形码同样为9787305049743,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尺寸方面,该书的长宽高分别为22厘米、16厘米和4厘米。
故研究这段历史的史家(如《梁启超与立宪政治》的作者董方奎、《端方与清末新政》的作者张海林),或者注意到梁启超曾有“请定国是”与“改革官制”两篇文稿,或者大力表彰端方的两篇奏折,却都不曾有此“非分之想”。新发现的梁启超稿本新发现的梁启超文稿证明,这两篇奏折的捉刀人正是梁启超。
戴鸿慈、端方也带回许多书籍、资料,并赶写出介绍欧美各国政体制度的《欧美政治要义》供朝廷采择。以后又编写了介绍各国政治的源流和概况的《列国政要》133 卷。这些书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大臣出洋所起的最重要作用是推动了清政府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定。
周一良的学术研究
1、周一良译、(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郊叟曝言》,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但不知何故,老一辈学者中除周一良先生外,其他人对此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周一良先生始终没有停止对这一段史学史的思考。
2、周一良是中国历史学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周一良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他先后在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和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员。他还曾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并学习梵文,于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
3、在学术著作方面,周一良撰写了《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等,以及高校教材《亚洲各国古代史》。他的文章对亚洲国家关系史及中日文化关系有独到见解。80年代,他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提出新理论,推动了文化研究的深入。周一良频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广受认可。
4、作为主编,周一良先生还参与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编纂,以及对唐代密宗的深入研究,在《唐代密宗》一书中,他揭示了唐代密宗僧侣的来华历史。此外,他还翻译了(美)约翰·惠特尼·霍尔的著作,展现了他的跨文化研究能力。
5、周一良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1930年,他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随后在1931年转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他进一步深化学习,转至燕京大学历史系,并于1935年毕业后在燕京大学研究院攻读,虽然未完成学业,但积累了宝贵的一年研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