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散文作文(写乡土的经典散文)

乡土散文新年窗户美文摘抄
1、窗旁是清秀的山水画,窗上是鲜艳的花纸,母亲用红纸条镶了边,这窗旁和窗上愈加新鲜漂亮。窗台上还摆着母亲平日养的一盆蒜苗,蓬蓬勃勃,绿油油的,这给新年窗户又增添几多生气。母亲拾掇的新年窗户简直是一座艺术橱窗,真真给人美的享受。当我们还在炕上叽叽喳喳欣赏新年窗户的时候,母亲早已把饭做好,一遍遍催促我们把炕收拾好。
2、●王其忠 《窗外》从我居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株高高的芙蓉树。在那烟树参差的春日里红点点,煞是迷人。它牵动我的灵感,撩拨我的文思,久而久之,我竟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可是,有一个早晨,我推窗而望,蓦然发现昨夜的一场风雨已将它剥蚀得面目全非。
3、我的故乡在祖国的北方,那是一座秀美的小山城。有父母温暖的怀抱;有儿时朋友千丝万缕的牵绊;有“三山不动,四水不流”的美誉;有一提起来就令人流口水的美食……这些可能就是从古至今一直被游子不断提及的“故乡的味道”吧。但这一切,只有当你真正离开了,才会明了。
乡土散文:地炉子,暖我温馨童年
1、穿着单衣在屋里闲庭信步,这样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果退回到当年我的少年时代,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地炉子,虽说与如今的清洁地暖不可同日而语,在当年农村也算上冬季取暖的神器。在卧室的炕沿底下刨坑,炉膛、炉坑卧进地面,炉眼直通炕洞,炉面高出地板约20公分。炉坑口罩上木栅栏和地一平。人能跪地上捅炉子,掏炉灰。
2、我边搓手边熟练地拿起铲子往炉膛里加了几铲子煤,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下面烧完的煤渣掏出来,这些活我干得轻车熟路。那么大的教室,就一个小小的火炉。下课了,大家会一拥而上,围在火炉的四周,暖手暖脚。
3、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熟悉的老家月饼,隔着屏都能感受到的热气腾腾,那大陀笼里或圆或扁或成不规则形状的月饼,一看就是老家土灶的作为。而我,曾经资深的烧火丫头,那灶火是否烧得旺,风箱是否拉的好,看刚出锅大月饼的气色就知道。
乡土散文故乡的味道美文摘抄
1、我的故乡在祖国的北方,那是一座秀美的小山城。有父母温暖的怀抱;有儿时朋友千丝万缕的牵绊;有“三山不动,四水不流”的美誉;有一提起来就令人流口水的美食……这些可能就是从古至今一直被游子不断提及的“故乡的味道”吧。但这一切,只有当你真正离开了,才会明了。还记得高中时,我一心想要逃离家乡。
2、故乡是截看不见的红绳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它都会栓在我心上。无论吃过多少苦,经历多少磨难,故乡都是我魂牵梦萦的归宿。脚步,穿过春夏秋冬,脚底始终带着一颗乡土。岁月,浸染风雨雪霜,口中永远带着一点乡音。在湘北幕阜山脉中有一个很小的村子,村子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桥村。
3、“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国人的那种叶落归根的心念,千百年不变,离乡的日子,那种强烈的回归心情,无法用文字来写成。时光深处,总是在追寻,追寻远去的记忆,追寻远去的背影,追寻故去的亲人。
4、粗茶淡饭万年香,只要屋子里有了一方土灶,只要土灶上升腾出热气来,日子便有了生机和希望。母亲将生活中的苦辣酸甜烹饪得有滋有味,总能给人心理上的巨大慰藉。如今,土灶台仍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在一次次炊烟袅袅的梦境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母爱和淡淡的乡愁。
乡土散文:《父亲》
父亲在黄昏的田间耕作,我给父亲送晚饭,对他的敬重源自他日日夜夜的辛勤耕种。我的家乡,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偏僻山村,拥有随处可见的碧水、穿梭的鱼儿、相映成趣的村舍、俯仰生姿的高树、绿草如茵与鲜花盛开,这里陶冶了父亲的情操,也影响了我的文学素养。父亲曾上过高中,当过乡人大代表,但他因遭遇不公辞去了职务,回归耕田。
在我眼中,父亲是个个头不高,略微有点瘦,双手皲裂粗糙,穿着极为普通的人。但父亲却干活勤劳,不肯言苦,总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也是个极其细心的人。身材矮小,却撑起了我们的一片蓝天,生活得美满,更是一个有责任的人。
父亲一辈子勤劳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离不开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家,离不开乡里乡亲的家长里短,也离不开他的菜园子。下午我要走的时候,父亲说天越来越冷了,没事就别总往家里跑要安心工作,别耽误公家的事儿。
孩子,在土里玩耍;爸爸,在土里干活;爷爷,在土里埋葬。臧克家笔下的土地上,有着几十代平凡中国人风霜雪雨,生死荣枯的真实写照。我来自乡村,切真的感受着这种生活。我爱乡土,更爱故土,爱它山环水绕、云缠雾聚的多姿;爱它土肥苗壮、松青草绿的土地;爱它浓浓的情怀,更爱它独有的气息。